我的朋友Christy在西班牙的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, Tarragona唸翻譯博士
問卷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問題, 請從事口筆譯的大家多多支持
Conference Interpreter's Occupational Prestige
Christy的研究讓我想起師大同學Nicholle的類似論文:
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preters'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occupational prestige
她請一般人針對不同職業排列 occupational prestige (Nicholle 如果有誤請糾正)
結果發現口譯員在一般人心中地位比律師,醫生, 教授低 (廢話)
約略介於老師跟護士之間
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曠世巨作, 國科會還不快來頒發個感謝狀? !
跟老師. 護士一樣? 口譯員的社會地位不可謂不高
那....為什麼我上次去辦新光三越卡,
銀行竟然說自由譯者屬"自由業"...因此不予通過?
(Move cursor over the table to enlarge.)
(source: http://www.owlnet.rice.edu/~soci203/outlines/stratificationF03.htm)
隔 霧 看 花
我的一位口譯同事曾說
"很多口譯員兼任教職的主要原因- 比較容易和別人解釋自己的工作是什麼"
聽了真是心有戚戚焉, 我都跟別人說我是教英文的, 否則有可能要解釋到天亮
師大譯研所的Amy老師說, 有次她跟某人說她作口譯, 那人竟回 "啥? 口蹄疫?"
我有次跟某校教務主任說我是口譯員, 那位按理應見過很多世面的大叔
把我打量了一番, 說: "妳又不怎麼高, 怎麼可以當外交官?"
---烏--- 鴉--- 飛--- 過--- 天--- 際----
不過話說回來, 對於口譯職業不了解的圈外人畢竟佔大多數,
口譯職業受到曲解其實是能理解的,畢竟大家對"會議口譯"的接觸非常有限:
1. "職業別"歷史短
台灣Conference interpreting 正式朝專業化發展的時間點,
約為台北國際會議中心(TICC)與世貿中心(TWTC)興建完成的80年代,
當初口譯人才奇缺 , 間接促使翻譯與口譯研究所的成立,
會議口譯正式成為一個"職業別", 在台灣可說只有30年左右的歷史
2. 學術/訓練機構少, 畢業生少
最老牌的輔大譯研所於1988年正式招生, 至今20年, 每年口譯畢業生2-3人
師大譯研所只有13年的歷史, 每年口譯組畢業生僅得5-6人
(即使畢業, 轉任教職,筆譯等也大有人在)
就算加上歸國的口譯學生, 台灣專業口譯從業人數相較其他產業別, 仍大幅偏低
2004年全國翻譯產業調查指出台灣的freelanc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約60位
*本調查不包含in-house interpreters
3. Above all, 使用口譯服務的人口少
說實在, 若不是政府與國際組織高級官員 或外商公司高階, 誰會用到專業口譯服務?
一般人每年頂多參加几個國際會議就很了不起, 遑論"有提供口譯"的國際會議
我的親友團中, 惟一 "被同步翻譯" 過的只有我老爸, 而且他事前還不知情勒
所以口譯就像personal shopper/ love doctor/ voice talent 一樣,
從業人員少, 翻開電話簿也沒有這一項, 要hire這項服務還真的不知要去哪找
可以說是"小眾服務" 中的 "小眾"
長 路 漫 漫
總之, 口譯產業歷史短, 從業人員少, 使用服務人數少
這些原因加上證照制度與工會之缺乏, 導致大眾對口譯的專業面向缺乏了解
台灣教育部在2007年首度推出 "中英翻譯能力檢定考試", 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年
因為缺乏法源基礎, 這個考試只是 "能力鑑定考試", 並非 "證照考試",
也不會讓通過的人從此變成certified interpreter
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口譯老師Terry曾說:
"根據業界人士普遍看法,這個執照可能跟應召業的執照一樣--
只對那些沒有這張執照就混不下去的人有用而已吧"
看來台灣的會議口譯證照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
延伸閱讀: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