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2日去了南投埔里, 擔任921地震十週年系列國際會議的口譯,
會議主題是 "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- 防震防災技術交流"
乍聽之下很多人可能以為會議在南投舉行, 加上看似非熱門的主題, 應該不會吸引太多聽眾
其實當天不到九點, 暨南大學國際廳就已經坐滿, 還要增設椅子應付超出預期的聽眾
不只是學者,許多民間古蹟修復者,民俗工作者,修復技術器材廠商等 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
其實近年來台灣的化資產研究及相關計畫, 如歷史文物及古蹟之保存, 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, 常作文化相關會議的口譯員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, 最近5年文化資產(cultural heritage) 相關的國際會議的確是個熱門話題!
啊, 又扯遠了! 今天的主題不是"謎之音"嗎?
反正咧, 這個會議的難度其實是中等, 事前的準備讓當天的同步口譯工作進行起來頂順暢的,
很快的, 就到了我最喜歡的中場休息與吃點心的時間, 開心 ^__^
正當我正在掙扎應該選擇香草泡芙還是巧克力蛋糕時, 有一位年輕的美眉 (看穿著和談吐應是研究生) 突然跑過來問我是不是今天的口譯, 又睜著無辜的大眼睛, 問 能不能請教一個問題?
"我看妳們坐在口譯廂裡都帶著耳機..
我一直在想, 那你們的耳機裡聽到的是什麼呢?
應該跟我們坐在外面的聽眾聽到的不一樣吧?"
ㄜ, 大家聽得懂問題嗎?
我可是有聽沒有懂, 所以只好請她解釋一下
她說: 我的意思是, 人基本上不能一邊聽一邊說, 一般生活中, 當自己在講話, 就很難同時聽清楚別人說話的內容, 不是嗎?"
(這位美眉很有常識, 這個觀察是完全正確的)
"既然邊聽邊說違反人的本能, 那你們耳機聽的應該不是現場演講,
你們聽的...該不會是某種其他形式的資訊吧?"
哇, 同步口譯的秘密竟然被這位少年科南解開了!
簡言之,口譯現場的演講都會先輸送到會場後方黑盒子中的八核心超級電腦,
音訊經處理後,轉化海豚語或蟲鳴 (語言學通稱"謎之音")再傳到口譯員耳機,
經過多年訓練的口譯員再將其解碼成人類語言, 提供現場聽眾收聽
:
:
:
:
沒 ~ 這 ~ 回 ~ 事 ~ !
比方當妳興高采烈地向同桌朋友解釋事情時, 剛好隔壁有人在講有趣的故事,
口譯員耳機裡聽到的訊息跟現場觀眾聽到的是一樣的!
但這位小姐說得十分正確, 一般人是無法邊聽邊說的
要一邊把自己的論點邏輯地陳述, 一邊還能竊聽隔壁桌的故事, 一般人其實是做不到的
這就是為什麼同步口譯必須經過至少2-3年的密集訓練, 才能養成邊聽/邊翻/邊說的能力
曾經聽前輩指出, 在A&B語言能力都接近母語前提下, 若有系統的學習,
經過2,000個小時的同步口譯練習, 就能大致掌握此技巧
當練習功夫以數字呈現時, 聽起來好像不難...頂多2,000小時嘛
但換算之下, 有心人若發願 "每天練習2小時" (其實非常多!)
在1,000天 也就是2.5年後, 就可掌握同步口譯的基本技巧
嗯, 回想起我做學生的時代, 好像也沒有這麼勤奮
難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唸了將近五年才從口譯所畢業??
經... 典 ...
同場加映: "同步口譯機"
我最近跟同事聊天, 他說他有次去印尼做一場亞太經合會的口譯,
中場休息時間時有觀眾跑到同步口譯廂參觀, 其中一名還指著口譯廂中的器材說:
"Look! This is the automatic translation machine."
他們還以為坐在裡面的口譯員是操作口譯機的技師咧!
留言列表